Revealed Preference)的中文為「顯示性偏好」,或「顯現偏好」。對各種財貨組的「偏好」關係是消費者的表徵,看不到,摸不著,但是根據消費者的購買行為,就可以判斷他的偏好,也就是他的消費行為所「顯現出來」的偏好。

兩個商品組,如果在相同價格下,某消費者都買得起,但是他選擇了其中一組,這就表示此人顯現偏好他所買的那組高於他不買的另一組。

根據此人在各種價格與所得下的選擇資料,可以得到他對許多商品組合的偏好關係。但是合理的偏好不能相互矛盾,如果資料顯示他偏好A商品組甚於B商品組,但同時又顯示他偏好B商品組甚於A商品組,這就是矛盾,那這組資料違反「顯現偏好的弱公理(WARP)」

如果資料不直接違反WARP,但是顯現偏好的遞移性會造成矛盾,稱之為違反「顯現偏好的強公理(SARP)」。例如A商品組顯現偏好優於B商品組,而B沒有顯現偏好優於A,故符合WARP,但是B優於C,且C優於A,由遞移性,顯示B優於A,矛盾。

不論是違反弱或強公理,都表示這組資料有問題,要嘛表示此人不理性,要嘛表示此人偏好發生改變,因此如果要以這套資料來推估此人的偏好,會造成錯誤的結果。

指數是用來計算當期與基期兩期間價格或數量變動的公式,故可以用顯現偏好來比較基期與當期的福利變化。

最後修改: 2013年 12月 18日(三.) 16:49